新闻出版报 |浙江新华云馆配为书业应对危机提供经验

发布时间:2020-05-08


本报记者:章红雨

4月24日,为期5天的浙江首届云馆配落幕。

  5天,订货码洋1.6亿元、图书263万多册,相当于每分钟2.2万元、366册图书……

  5天,访客3.9万人次,采选图书20.5万种,采选次数高达153.2万次,总互动聊天记录90万条……

  5天里,采购客户1182家、供应商493家5000余人汇聚云端……

  一系列数字是浙江新华应对疫情重创的答卷。对此,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忠义认为,数字虽略低于2019年,但比预定的一亿码洋目标有巨大突破,此对于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来说意义重大:其一,疫情为新华书店加速发展、深度转型提供了倒逼机遇。其二,再次检验了浙江新华信息化建设水平和馆配服务能力。其三,互联网时代云馆配模式正成为馆配产业发展趋势。

  不难看出,数据的背后是观念的转变。本届云馆配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浙江新华以云馆配为练兵场,展现出的不仅是浙江新华人敢于直面困难、善于化危为机、勇于创新的风采,也是浙江新华人用自己的努力,为图书发行业提供了一份值得借鉴的经验。

  那么浙江新华是如何运作成功的?笔者力求在探问中,还原出本届云馆配经验的细枝末节。

展会前,图书连锁业务分公司在准备云馆配各项工作。

连锁店组织有序,确保图书馆采购工作顺利推进。

保障组负责及时接收采购反馈,统筹协调各部门。

云馆配期间,图书连锁业务分公司衔接社、店、馆三方联系,做好客服保障工作。


前期准备越细越好

  笔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馆配成为不少馆配商的首选。但是,云馆配对于不少省的新华发行集团来说并不容易,近日浙江新华成功地举办了云馆配,需要准备的工作一定不少吧?

 浙江新华:每年春季浙江新华都会举办馆配会。今年的疫情导致地面馆配会暂停,可是企业的发展脚步不能停。依托多年馆配供应服务和历届馆藏会的组织经验,我们决定举办云馆配以应对危机。首先组建了以信息技术、连锁业务、馆配服务三支团队为主的云馆配项目组,围绕市场、用户、专业三个维度进行云馆配平台研发,目标就是实现馆配会从线下走向云端。

  2月初起,项目组先后5次召开协调会,就展会定位、展会特色、展会规模、平台搭建等事项进行讨论确定。明确提出云馆配平台的定位是:将集团原有资源优势最大化,做到功能丰富、使用方便、体验感好、易推广。同时提出,充分体现浙江新华全流程、全品种、客户服务精细化的特色。

  当然,实现这一特色并不容易。我们的体会是,前期各项工作做得越细越好。比如,会前1个多月时间内,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讨论平台定位、起草社店馆三方客户邀请、确认参展单位、统计参会人员、排查各店邀请落实情况、催报品种上线、搜集信息反馈、培训供应商、营销推广、为供应商编制操作手册及演示视频等环节。其中培训阶段,我们首先对全省249家门店的馆配负责人培训,然后对供应商培训。准备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视频在预热宣传中的作用非常大,为此我们邀请了254家供货商携各家馆配图书明星产品与采购商视频互动,由于直观、互动性强,效果非常好。

  笔者:我们知道浙江新华的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同业的前面。相比地面馆配会,云馆配对信息技术似乎要求更高。

  浙江新华:“信息先行”是浙江新华始终秉持的理念。信息技术公司作为省店集团专业从事数据制作和技术研发的团队,在本届云馆配中提供了包括1.5万种新书在内的20.5万种采选图书信息,为云馆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云馆配成功与否,是否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大量而详尽的信息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现有信息基础上,增加了封面图片、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试读试听试看等内容,这个提议很受供货商欢迎,在云馆配中也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可喜的是,在与供应商沟通过程中,我们的信息技术公司还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比如,针对供应商上传大量图书品种和信息项的“麻烦”事宜,我们第一时间组建团队,研发出强大而灵活的图书上传小工具,供应商只需一次设定好对应关系,把待传的文件放入指定的目录,即可完成全部工作,大大提高了供应商上传效率。

  再比如,对493家参展商的900多位业务员培训问题。面对业务员电脑运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远程、电话等一对一指导,过程虽艰难,但还是帮助他们掌握了文档、视频的操作规则。

  毛细血管越畅通越好

  笔者:本届云馆配,浙江新华准备了47万种图书供选,这些图书在馆配过程中犹如毛细血管,需要馆配商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选择、下单,可是大量人员同时上线,网络很容易速度迟缓,请问此方面浙江新华如何做到不卡顿?

  浙江新华:为解决访问人数增长、性能极速下降问题,我们决定将云馆配平台建立在阿里云。此外,引入前后端分离技术,采用基于全文检索的解决方案,减少数据库的依赖与交互,同时采用横向扩展应用服务器的方式支持极端并发的连接。此方法经过300万次压力测试检验,即使在极端情况下,系统也能在5分钟内迅速恢复畅通。

  当然,系统运行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47万种图书如何有效地进入馆配商视线?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系统来协助馆配商精准选择,即查重+图书馆分类别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图书馆推送有效而精准的书目,做到书配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了丰富数据项支持,如何展现给不同类别的馆配商?对此,我们前后经过十几次改稿调整,最终形成了图片轮播+基本信息+专业数据的展现形式,馆配商只要在回车与空格间确定要(书)或不要(书)就行,“一指禅”的操作方式受到馆配商一致好评。

  笔者:相比面对面交流方便的地面馆配,云馆配似乎需要想象力,浙江新华怎么解决交流问题?

  浙江新华:打造云馆配现场效果,沟通交流必不可少,好在我们在智慧书城建设项目的调研中对该技术有所了解,因此及时安排了选型与技术对接,实现了图书馆、书店、出版社三方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图书馆采购人员可以一边向供应商了解图书信息,一边下单交易,这种技术在馆配会中是首创。

  客户服务越周全越好

  笔者:云馆配平台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市场、用户、专业三个维度,浙江新华云馆配平台在此三方面是如何把握的?

  浙江新华: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功能:①按用户层次设置八大用户类型,使不同读者层次的用户登录后,能精准推送适合的图书品种。②除场馆区外,增加了按中图分类和教育部学科分类的选书窗口,方便公共馆、高校馆、基层用户按需进入选书。③针对受疫情影响已定稿还未印刷入库的图书品种,增加了期货品种的展示窗口。④特别联系了馆配年度TOP100供货商提供了重点品种,增加标识,加深用户对供货商以及重点图书品种的印象。⑤为满足用户从学科属性、丛书收藏等多角度对专业图书的精准查询,增加了书名、丛书名、出版社、作者、出版时间、中图分类、学科分类多字段组合查询的高级搜索功能。⑥以简便、快捷、高效为原则,简化用户操作步骤,增强体验感,提升采选质量,节约时间。⑦为增加图书馆老师线上选书的现场感,引进了试读、试听、试看资源。

  需提及的是,我们对客户实行先体验后邀请,本届云馆配期间适逢“4·23”世界读书日,我们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主动配合图书馆举办读书荐购活动,动员高校师生上线选书。展会期间,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52家高校参与了师生上线选书活动。

  浙江云馆配给我们的启示

  笔者:浙江首届云馆配落幕,如今回头看,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浙江新华:1月23日,浙江省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省新华书店卖场史无前例地全部停业,全员居家办公。往年开学季是全年销售旺季。疫情期间,门店销售直接为零,线上销售能弥补的也是杯水车薪。应该说,疫情是场大考,考的是处乱不惊的决断、居高望远的格局、经年累月的本领。

  1995年,浙江新华在行业内率先实现计算机应用全环节整体实施;2003年,建成中国书业第一条企业信息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系统无缝链接的物流配送系统;2007年,图书发行服务向网络平台伸展;2016年,在全省170家卖场开通了移动支付功能;2019年,启动打通线下线上融合的智慧书城服务平台建设……一步步的信息化建设,为浙江新华沉着应对疫情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信息资源建设非常重要。2000年起,浙江新华利用自身经营的全国出版物资源进行书目编目,目前拥有400多万条图书信息。本届云馆配能短时间内集结15万种新版图书、30万种在库品种、3个月内即将出版的期货,是浙江新华20年书目编目经验的体现。

  由此来看,云馆配不是简单地将线下传统馆配会搬到线上,它是信息技术与馆配业务的深度融合。这种“新玩法”讲究用户思维,强调专业化、场景化、互动化,注重社、店、馆之间信息与资源交互,倾向给予客户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总之,云馆配不仅是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更是一次探索图书馆配产业发展的实践。浙江新华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步伐,为业界服务馆配产业提供“浙江经验”。




——来源2020年5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量:5233